注釋
玉露泠泠:月光清涼、凄清的樣子。冷冷,清涼之貌也。
銀漢:天河。
懨懨:無精打采的樣子。
本節內容整理自網絡(或由匿名網友上傳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簡析
這首散曲抒發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,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,通過對澄徹月光的反復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。 “一輪……山河”起首一句,排空而入,造語奇崛。中秋之夜,月亮格外圓滿明凈,給人一種新奇之感。以“飛鏡”作比,使人產生一種不知是從何處突然飛來掛到天上的聯想。而“誰磨”一問,更造成一種月光明亮無比的情勢。正因月光亮得出奇,才引起作者發此驚問。下面兩句,轉入對月光的具體描寫,但作者沒有進行正面描繪,而是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來表現月光的明亮。天地人間,山川原野,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晝,“徹”、“透”兩字,形象地表現了月光照耀的程度。“玉露……無波”兩句,又從另一側面來寫,

張養浩
張養浩(1269—1329年),漢族,字希孟,號云莊,山東濟南人,元代著名散曲家。詩、文兼擅,而以散曲著稱。代表作有《山坡羊·潼關懷古》等。
歲癸已春暮,余游甬東,聞雪竇商務短信群發游勝最諸山,往觀焉。
廿四日,由石湖登舟,二十五里下北曳堰達江。江行九折,達江口。轉之西,大橋橫絕溪上,覆以棟宇。自橋下入溪行,九折達泉口。凡舟楫往還,視湖上下,頃刻數十里;非其時,用人力牽挽,則勞而緩焉。初,大溪薄山轉,巖壑深窈,有曰“仙人洞”,巨石臨水,若坐垂踵者;有曰“金雞洞”,相傳鑿石破山,有金雞飛鳴去,不知何年也。
水益澀,曳舟不得進,路行六七里,止藥師寺。寺負紫芝山,僧多讀書,不類城府。越信宿,遂緣小溪,益出山左。涉溪水,四山回環,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,蓋澗水爾。桑畦麥隴,高下聯絡,田家隱翳竹樹,樵童牧豎相征逐,真行圖畫中!欲問地所歷名,則輿夫樸野,不深解吳語,或強然諾,或不應所問,率十問僅得二三。次度大溪,架木為梁,首尾商務短信群發相嚙,廣三尺余,修且二百跬,獨野人往返捷甚。次溪口市,凡大宅多廢者,間有誦聲出廊廡,久聽不知何書,殆所謂《兔園冊》耶?漸上,陟林麓,路益峻,則睨松林在足下。花粉逆風起為黃塵,留衣襟不去,他香無是清也。
越二嶺,首有亭當道,髹書“雪竇山”字。山勢奧處,仰見天宇,其狹若在陷井;忽出林際,則廓然開朗,一商務短信群發瞬百里。次亭曰隱秀,翳萬杉間,溪聲繞亭址出山去。次亭曰寒華,多留題,不暇讀;相對數步為漱玉亭,復泉,竇雖小,可汲,飲之甘。次大亭,值路所入,路析為兩。先朝御書“應夢名山”其上,刻石其下,蓋昭陵夢游絕境,詔圖天下名山以進,茲山是也。左折松徑,徑達雪竇;自右折入,中道因橋為亭,曰錦鏡,亭之下為圓池,徑余十丈,橫海棠環之,花時影注水涘,爛然疑乎錦,故名。度亭支徑亦達寺,而繚曲。主僧少野,有詩聲,具觴豆勞客,相與道錢塘故舊。商務短信群發止余宿;余度詰旦且雨,不果留。
出寺右偏登千丈巖,流瀑自錦鏡出,瀉落絕壁下潭中,深不可計。林崖端,引手援樹下顧,率目眩心悸。初若大練,觸崖石,噴薄如急雪飛下,故其上為飛雪亭。憩亭上,時覺沾醉,清談玄辯,觸喉吻動欲發,無足與云者;坐念平生友,悵然久之。寺前秧田羨衍,山林所環,不異平地。然側出見在下村落,相去已數百丈;仰見在山上峰巒,高復稱此。
次妙高臺,危石突巖畔,俯視山址環湊,不見來路。周覽諸山,或紺或蒼;孟者,委弁者,蛟而躍、獸而踞者,覆不可殫狀。遠者晴嵐上浮,若處子光絕溢出眉宇,未必有意,自然動人;凡陵登,勝觀花焉。
土人云,又有為小雪竇,為板錫寺,為四明洞天。余興亦盡,不暇登陟矣。
御溝冰泮水挼藍。飛燕語呢喃。重重簾幕寒猶在,憑誰寄、銀字泥緘。報道先生歸也,杏花春雨江南。
鼓茫茫萬里,棹歌聲、響凝空碧。壯游汗漫,山川綿邈,飄飄吟跡。我欲乘槎,直窮銀漢,問津深入。喚君平一笑,誰夸漢客,取支機石。
瘦皆因鳳只鸞單,病非干暑濕風寒,空服了千丸萬散。懨懨情緒,立斜陽目
斷巫山。
上官有似花開,下官渾似花衰,花謝花開小哉!常存根在,明年依舊春來。
江南幾度梅花,愁添兩鬢霜華,夢兒里分明見他。客窗直下,覺來依舊天涯。
今生或少或多,功名一枕南柯,富貴榮華快活。今朝已過,不知明日如何?
生紅鬧簇枯枝,只愁吹破胭脂,說與鶯兒燕子。東君知道,杏花不耐開時。
西風謂水長安,淡煙疏雨驪山,不見昭陽玉環。夕陽樓上,無言獨倚闌干。
東鄰多病蕭娘,西鄰清瘦劉郎。被一堵無端粉墻,將人隔斷,抵多少水遠山
長。
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,古道西風瘦馬。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
平沙細草斑斑,曲溪流水潺潺,塞上清秋早寒。一聲新雁,黃云紅葉青山。
西風塞上胡笳,月明馬上琵琶,那抵昭君恨多?李陵臺下,淡煙衰草黃沙。